重塑千禧年代(重塑千禧年代贴吧)

2024-05-09 00:25:10 文学 95阅读 回答者:菁华浮梦
最佳答案今天我们来聊聊重塑千禧年代,以下6个关于重塑千禧年代的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百科知识。本文目录CCD照相机为什么又流行起来了?DJ奥古斯丁的综合水平可以排名第几?优雅版钢炮 奥迪TT历史:第一代

今天我们来聊聊重塑千禧年代,以下6个关于重塑千禧年代的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百科知识。

本文目录

  • CCD照相机为什么又流行起来了?
  • DJ奥古斯丁的综合水平可以排名第几?
  • 优雅版钢炮 奥迪TT历史:第一代8N
  • 建国六十周年的作文怎么写?要用细节突出祖国的发展变化?
  • 《孝庄秘史》20年:最美却不是“大玉儿”?杨紫留下最灵表演
  • 数字化转型是找死,不数字化转型是等死,中小银行该怎么办?
  • CCD照相机为什么又流行起来了?

    因为CCD相册拍出的照片能调出ccd胶片色调,可以对老式数码照片的修图加工。

    手机作为摄影器材不断崛起,各品牌相机的差异化越来越小,相机产业前所未有的如此无聊。

    过度冗余的性能已经不再成为商家的卖点,各种符号商品成为了新的销售增长点,小红书&CCD神教通过对千禧年概念的重塑,对老式数码照片的修图加工,从而宣称老的数码相机有一种CCD特有的味道——尽管这种效果并不显著,但人们深信不疑。

    人们正活在一个漫长的周期之中:科技的进步让人们极尽所能的提升效率,另一方面,人们又不厌其烦的给自己制造障碍,对落后的事物不断重拾与模拟。人们怀念那个相机像手机一样百花齐放,充满想象力的年代。

    CCD相机的原理应用:

    含格状排列像素的CCD应用于数码相机、光学扫描仪与摄影机的感光组件。其光效率可达70%(能捕捉到70%的入射光),优于传统软片的2%,因此CCD迅速获得天文学家的大量采用。

    图像经透镜成像于电容数组表面后,依其亮度的强弱在每个电容单位上形成强弱不等的电荷。传真机或扫描仪用的线性CCD每次捕捉一细长条的光影,而数码相机或摄影机所用的平面式CCD则一次捕捉一整张图像,或从中截取一块方形的区域。

    一旦完成曝光的动作,控制电路会使电容单元上的电荷传到相邻的下一个单元,到达边缘最后一个单元时,电信号传入放大器,转变成电位。

    如此周著复始,直到整个图像都转成电位,取样并数字化之后存入存储器。存储的图像可以传送到打印机、存储设备或显示屏。经冷冻的CCD同时在1990年代初亦广泛应用于天文摄影与各种夜视设备,而各大型天文台亦不断研发高像素CCD以拍摄极高解像之天体照片。

    DJ奥古斯丁的综合水平可以排名第几?

    DJ 奥古斯丁综合水平可以排在前十五,他出生于 1987 年 11 月 10 日,以篮球运动员而闻名。2012年,他加盟印第安纳步行者队的大前锋大卫韦斯特,DJ Augustin33岁时,随夏洛特山猫队闯入联盟的NBA控球后卫。在山猫队效力四年后,他先后效力于印第安纳步行者队、多伦多猛龙队和芝加哥公牛队,2014年与底特律活塞队签约。

    这位 33 岁的篮球运动员出生于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的新奥尔良,在宣布参加 2008 年 NBA 选秀之前,他在德克萨斯州打了两年大学篮球。他是 2006 年加入德克萨斯长角牛队的 7 名新生之一,这个班级包括 NBA 球星凯文杜兰特。

    DJ 奥古斯丁出生于 1980 年代,1980 年代是大发、大手机、粉彩套装、Cabbage Patch Kids、魔方、雅皮士、Air Jordans、垫肩和吃豆人的十年。在 80 年代,随着柏林墙的倒塌、新的计算机技术的出现以及轰动一时的电影和 MTV 重塑了流行文化,保守派政治和里根经济学占据了主导地位。DJ Augustin 是千禧一代的一员,千禧一代是伴随着电脑、互联网和社交网络长大的一代。在“追随你的梦想”的口号下长大并被告知他们是特别的,他们往往自信并容忍差异。

    在与奥兰多魔术队签下一份价值 2900 万美元的合同之前,他曾效力于俄克拉荷马城雷霆队和丹佛掘金队。奥古斯丁在高中和大学时期有着出色的战绩,但不幸的是,他无法在 NBA 球队中停留足够长的时间来始终如一地重现他年轻时的状态和天赋。尽管如此,他仍然被认为是联盟中最好的天才之一。

    优雅版钢炮 奥迪TT历史:第一代8N

    但凡跟那台高尔夫GTI有点儿物理血缘的,我们都自然而然地想到“钢炮”这个词,如果客观地分析,跟Golf同属于一个车架平台打造出来的的TT又算不算、配不配得上“钢炮”两个字呢?配得上、而且感觉比高尔夫更贴切不,毕竟TT虽然底盘及机械来自高尔夫,例如第一代时的底盘代号是PQ34,跟第四代高尔夫/捷达、第一代A3、新甲壳虫等相同;第二代则升级为PQ35,与第五代高尔夫/捷达;第三代则无可争辩地升级为MQB。关键是,奥迪将TT的车型分类划入了Sports car级别,也就是S-Segment,运动车,跟高尔夫、A3那种C级家庭入门车定位完全不同。 TT一词的来历,相信许多读者都已非常了解,或者在此也不厌其烦地陈述一下吧。TT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摩托车赛事的名称,两个T是Tourist Trophy的缩写,比赛的地点在英国西部的Isle of man岛上,这个岛的面积只有572平方公里,却因为独特的地理环境,于是便从1907年开始,一大批摩托车运动爱好者便聚集此处,进行一项环岛赛性质的比赛。那就有点奇怪了,为什么这辆小跑车会以一个摩托车比赛来命名呢?那就要追溯到NSU这个品牌了。NSU是奥迪前身汽车联盟的其中一员,虽然NSU在汽车方面也有过辉煌的历史,但仍不够其在摩托车方面的成绩为人们津津乐道,从1911年开始,NSU就开始参加这个赛事上。而六十年代,也曾推出过名为NSU 1000 TT、1200 TT、1000 TTS这样的车型,所以,奥迪的TT、及其高性能版本TTS都是为了继承这段辉煌的历史。 图:如果非要刨根问底的话,1965年NSU的Prinz车系下的高性能运动型号1100 TT(Type 67B)算是 奥迪TT的老祖宗了。 图:同样是1967年推出的NSU Prinz的赛车版则被称为1000 TTS(Type 67F)。 奥迪TT第一代车型在1995年推出,车架代号8N,很想了解到底TT是奥迪甚至追溯到汽车联盟时代的老祖宗是谁,但看遍了所有的资料,能够回答这个疑惑的,就只有:TT是奥迪旗下一个全新定位、全新级别的车型。是的,只能相信这个答案,奥迪给TT的定位是入门级运动车。按照整个VAG集团的车型分布,可谓是品种繁多,分工细致;特别是同一个底盘系统的车型,根据不同的品牌、不同的市场定位、不同排气量、不同的定价分出令人眼花缭乱的产品个体,基本上,如果你是一个持币待购者而言,譬如预算是2万欧元,走进汽车销售店后(德国的普通汽车销售点就像二级经销店,很多车型都可卖),这两万左右的选择几乎全是VAG集团下的车型,什么大众的Golf、Jetta、Beetle、西亚特的Leon、Toledo、斯柯达的Octavia、奥迪的A3等等,当然更眼花缭乱的还有不同的引擎,不同的配置,总之,你就像进了张网,走不出来,只能埋单。 图:1995年在法兰克福车展上展示的TT概念车,其实如果与后来1998年推出的量产版相比,除了车顶的线条稍有变化外,玻璃以下的线条几乎完全一样。设计师是Peter Schreyer。 图:1996年,承接TT概念的余热,车厂继续推出名为TTS的概念车,借着早期NSU的足迹,TT在未推出前用尽了各种公关手段,预热、炒作、谍照、测试等等,目的都是一个:一炮而红。 相比那些较为廉价的兄弟,奥迪TT的命运好多,因为它没有了什么实用性、什么经济性这类的考虑,只要把外观设计好,配上强大的动力,当然少不了一个运动化的驾驶舱,在这些都完备后,TT的价格相对而言远远超过了与它拥有大致机械配置的车型,例如高尔夫GTI、或者后来的R32等。代号8N的第一代TT在发布前已经做足了前期预热,在这点上不得不佩服奥迪的市场部,早在1994年9月,奥迪位于加州的设计室便基本完成了一辆名为TT Coupe Concept的设计和后期制作,设计团队的负责人是Peter Schreyer,草图则出自Freeman Thomas、内饰部分由Romulus Rost执笔,之后在1995年法兰克福车展上公开展示,当时他的设计可谓是技惊四座的,圆润的外表、前看后看几乎是一样的外观设计,让人过目不忘。在及后长达三年的时间里,奥迪TT的新闻从来没停顿过,它总是以各种姿态出现在不同的展览、车友聚会等等社交场合里,奥迪美其名是继续在修改,但其实更多地应该看作是一款全新车型的口碑、人气的积累,这样的国际化品牌在这样的商业运作上肯定是经验十足,当然也十分谨慎,因为作为一个全新级别的车型,只能成功不能失败,没足够的消费力支撑,再好的设计也是枉然,而且车厂更明白到,TT不是全新的,说白了,它只是高尔夫的一个运动车版本。 图:第一代奥迪TT使用的是VAG的PQ34车架平台,其实对于汽车发展史有了解的车友都知道,车架平台这种造车方式并非大众独有,只是国内的宣传得早,很多车迷便以为是VAG首创,其实不然,比大众早的车厂比比皆是。 图:1995年TTS概念车的设计被用到了TT Roadster车款上,短小精悍且车架刚性充足,而且具备四轮系统的225匹版本拥有很高的驾驶乐趣。 1998年,赚足了人气和名气积累的TT终于破茧而出,当第一眼见到TT的量产版时,你会发现它的硬顶版本除了更小,更迁就了整体造型外,几乎还是和1995年见到的那个概念车一模一样。在动力配置上,不出所料的,还是那台当时最为流行的1.8T引擎,即大众的EA113系列,同一时期的动力设定有三个版本:一个是采用KKK K03涡轮增压器、增压值设定为0.6 bar的150匹;将增压值调校到0.85 bar时输出为180匹;另外一个性能更高的则是换上了KKK K04涡轮增压器,压缩比为9.0,增压值设定为1.0 bar的225匹版本。前者只有前轮驱动型号,也就是跟第四代的高尔夫GTI一样,悬挂设计为前麦花臣后扭力梁式设计;225匹开始标配了四轮驱动系统(180匹可选配),除了动力更高外,还配上了看家的Quattro系统,而且变速箱也比180匹版本多了一个前进档。一年后,承接着TT Coupe的大受欢迎,车厂顺势推出了TT Roadster开蓬型号。一个样子、一个排量、两种设定、两种车型的首代TT的前期版可算是赚足了眼球,销量也是节节攀升,这样的状态坚持了六年时间,TT作为当时一款纯种跑车,更肩负着未来例如R8之类的纯种跑车打开市场的先头部队。在2000年这个千禧大日子里,TT推出了S-Line型号,也算是一个半升级的个性化版本了。 图:正式量产版的TT,外观部分由德国设计师Freeman Thomas画出初稿,在修改完车顶设计之后,这个几乎没有一条直线的造型让所有的奥迪迷都赶着要去为它埋单,以一个全新车系出现的TT,有如缔造了一个神话。 图:这是TT的180匹的驾驶舱,标配为前轮驱动、四轮驱动是选配,手动档只有五前速;而使用225匹设定的版本则采用六前速手动变速箱,标配采用Haldex牵引力控制器的四轮驱动系统,当然它还有Tiptronic自动变速箱可选,那个时候还没DSG。 图:这是180匹的版本引擎舱,进气管路布局与225匹的不同,同样是右前侧布置一颗中冷器。 图:这是225匹的四驱型号,普通的180匹使用KKK的K03涡轮增压器,而225匹除了换成了K04外,引擎内的部件也全部换成高性能的产品。如果还嫌不够的话,ABT还提供高达380匹的套件供其升级。 但刚上市的奥迪TT并没有如其他跑车般得到操控性方面的正面评价,反而因为几起导致人员伤亡的交通意外而被推上了风口浪尖,其主要原因是PQ34的底盘本就不是一辆跑车,它只是一台基本毫无高性能的家用轿车的底盘、经过外观重塑而来的跑车,庞大的马力输出已经超过了底盘、尤其是悬挂设计的承受极限下,很容易出现转向过度的问题,更要命的是最早的TT并没有安装ESP车身稳定系统、且不作为标配,甚至连德国知名车手Walter R?hrl在试驾后都认为,TT对于有经验的驾驶者而言很不错,但如果你在200公里时速下松开油门,车身反应是恐怖的,一般人根本驾驭不了。最后,奥迪终于在媒体、消费者等共同压力之下,才陆续为后续卖出的车辆安装价值650马克的ESP系统,并将前防倾杆直径加粗1mm、后防倾杆较少1mm。 图:除了硬顶的Coupe,Roadster开蓬版当然不能少,尤其是在90年代末,所有的欧系车厂都被马自达的MX-5(NA)狠狠地上了一课后,纷纷重新推出Roadster这种久违了的开蓬车型。 图:为了降低车身重量、降低生产成本等诸多因素考虑下,TT Roadster并没有采用弹出式的防滚结构,而只使用固定式头部保护。而硬顶作为选配件供车主选购,毕竟不是人人天天都会顶着软蓬或者开蓬的。 图:这个乘客席的软篷有何用?它可以防尘防雨、减少乱流。虽然真会买这个选配件的人不会多,但作为传统的Roadster特有的装备,奥迪推出它也是一种宣示和对经典设计的尊重。 图:2000年开始,TT的底盘部分进行了重新设定,并开始为每一辆车标配上小型的定风翼以提高高速行驶的稳定性。上图为2000年上市的S-Line,外观上配上新造型的轮圈,原来16寸的轮圈换成了17寸,轮胎从205/55R16升级为225/45R17。 严格上来说,奥迪在对待TT车系上,是略带保守的,这样的情况当然也是情理中事,毕竟它还是襁褓中的婴儿,如果过于激进的话未必会对车系的日后发展有利,更何况,在推出改进版的时候,第二代TT的项目已经确立并开始实施,所以对于第一代后期版如何顺利过渡至第二代才是改进版车型存在的意义。后期版本或者成为Facelife版本推出于2003年7月,虽说保守,但后期版最耀眼的明星可算是2003年8月上市的、装备了250匹VR6引擎的TT 3.2 Quattro了。这台引擎相信很多读者都会很熟悉,一款布局相当特别的V6引擎,两列汽缸的夹角只有15度,而且六根进气歧管和六根排气歧管分列引擎各一侧,与其说它是V6引擎,倒不如说是变异版的直列六缸。这样布局的好处和缺点其实都十分明显:体积小了,散热是个问题,尤其一些改装者想外挂涡轮增压器的时候,这样的布局是对散热性能最大的考验。 图:2003年,TT进行了小改款,前后保险杠的设计等都有些许的变化,但并不明显。 图:同期上市的当然还包括了Roadster版本,它比硬顶版重了70公斤。 VR6版本的TT 3.2的基础是高尔夫的R32,后者是高尔夫车系中的最高性能版本,也是R系列的第二款车型,第一款应该是更有历史价值的Beetle RSi,不过作为整个VAG集团的策略,虽然平台跟引擎相同,但分属不同的系列甚至不同的厂牌下,性能输出的调教自然会区别对待了。这台代号EA390的VR6引擎排气量为3189cc,最高的是TT 3.2 Quattro的250匹/6300转、接着是Golf R32的241匹、最后是Beetle RSI的221匹,不但动力调教上有区别,而且在传动配置上也有分别,TT 3.2是奥迪自家的Quattro系统,而后两者则是4Motion,它们之间有何联系又有何区别,另文再述。另外内饰的整体造工和人机环境也高下立见,总之,TT 3.2作为TT车系的旗舰车型,它拥有了几乎全数最新的科技,包括了当年最新的传动系统科技结晶:双离合DSG变速箱。 图:其实所谓小改款,还是为了迎接新成员,这就是改款的主角:TT 3.2 Quattro,它是第一代TT的旗舰型号,250匹马力和320牛米扭力推动1490公斤的车重很是轻松。 图:TT 3.2有两种变速箱可选,一个是6MT,另一个则是全新的六前速DSG(Direct-Shift Gearbox),这种双离合变速箱其实就是在一台手动变速箱基础上进行改良而来。 图:所谓的V6,更像是一台直列六缸,气缸夹角只有15°,所以进气和排气都在同一侧,当然车厂也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可以将火花塞的导线置于进气歧管上,然后点上六个红点,告诉你“我真有六个汽缸的!” 在第一代TT历史接近尾声的2005年9月,奥迪对1.8T引擎进行了重新调校,原来150匹的前驱型号,最大马力提升至163匹,最大扭力从210牛米提升至225牛米;而较为常见的180匹前驱或四驱版本,则提升至190匹/5700转、最大扭力多给5牛米。至于225匹的四驱版本则保持不变。但在此之前的2005年3月,奥迪在欧洲市场推出了限量1800辆的TT Quattro Sport型号,其中800辆是右驾的英国版,1000辆是欧洲大陆使用的左驾版。这辆限量版车型仍旧使用那台即将退役的1.8T引擎配上四轮驱动系统,动力输出被调教至240匹/5700转,好在原来的225匹版本早已用上什么锻造活塞连杆之类的高性能部件,引擎压缩比不变,但增压值提高到1.2 bar。此车另外一个最大的看点就是轻量化,取消后排座椅,轻了75公斤,全车重量只有1390公斤。可以这样说,它应该就是后来第二代被广泛追捧的TTS的前身,但TT Quattro Sport如225匹一样,只有6MT变速箱+四轮驱动系统。 图:独有的轮圈、225的轮胎、黑色车顶、碳纤维定风翼、240匹的调教,还有出自TT 3.2的制动系统,这就是轻量化版的Quattro Sport。 图:连后保险杠的设计也是自成一格,可惜Quattro Sport版本只供应欧洲市场,甚至连美国这个TT造型的出生地也无缘。 图:曾经是多少TT梦寐以求的装备,这对Recaro座椅是令TT Quattro Sport减少车重的其中一环。 图:2000年至2003年间,由ABT Sportsline推出了TTR-DTM赛车,不过此车所使用的V8引擎据说并非出自奥迪。此车由Laurent Aiello驾驶,2001年夺得首个分站冠军、2002年夺得系列赛冠军。 图:第一代奥迪TT从1998年10月至2006年8月间在匈牙利的Gyor奥迪工厂生产。 下一集我们将介绍代号8J的第二代奥迪TT,敬请留意更新。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建国六十周年的作文怎么写?要用细节突出祖国的发展变化?

    建国60周年作文:光辉岁月六十年

    六十周年,我们伟大的祖国在风风雨雨中走过,迎来了他六十周年华诞。1949年的十月一日,在气势雄伟的天安门城楼上,领袖毛主席郑重庄严的宣布新中国成立,从那一刻起,世界都听到了这一头东方雄狮的怒吼,他再也不是以前那任人欺凌与宰割,漠视一切,灵魂麻木的睡狮了,当他睁开双眼,似雨天的一道惊雷,世界为之震颤,世界为之摇撼,世界为之折服。

    二十世纪这一百年,人类遭受了自从有了人类以来几乎是毁灭性质的巨大浩劫。战争这个恶魔贪婪的摧毁与吞噬着人类经过几千年来发展来的精神文明,玷污了人的灵魂。面对别国的侵略,中华英雄儿女进行了英勇无畏的抗争,民族的精神与毅力从未让他们失去信心,所以始终不曾放弃。细数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民族的根不复存在,传下的只是各族的文明,而只有中华民族始终屹立在世界的东方,精神不倒,文明不会消失,民族血脉依旧传承。

    我们自予炎黄子孙,龙的传人,在中华神州大地这块沃土上,母亲河黄河,长江像妈妈一样孕育了我们一代代的中华儿女,种的精神在我们的思想里根深蒂固,所以我们自愿将我们的汗水与热血抛洒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即使有眼泪也要让它在这片土地上流淌,不是我们懦弱,不是我们退缩,只因我们知道,只有母亲才能抚慰我们受伤的心,重塑我们伤痕累累的灵魂。

    当野蛮的铮铮铁骑随着新时代的到来而远去的时候,新中国的成立可谓是一曲里程碑式的赞歌。建国初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在摸索中前进,小心翼翼的治疗着祖国母亲血迹斑斑的伤口,在自强中舔舐着自己的悲伤。走了许多曲折的道路,那时的中国民生凋敝,百废俱兴,千疮百孔之下到处弥漫着因战争遗留下的惊恐与颓废,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都严重落后于其他国家。然而我们并没有在这种情况下畏缩,仅仅用了三年的时间就恢复了国民经济,工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但是我国那时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许多工业产品的人均拥有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摆脱经济上的低靡状态,我国政府实行了五年计划。然而前方的道路并不平坦,随后我们的国家又经历了文化大革命这一长达十年的文化浩劫,直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执行改革开放政策。此后的岁月,我们的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重造山河秀美,重塑国家形象,中国这个有着五千年文化历史的泱泱大国在国际政坛的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也得到了各个国家的尊重。饱受沧桑的中国以一种全新的面孔,现代的姿态出现在世界面前。逐步走在了国际科技水平的最前端。

    光阴似水,岁月就像一只离弦的箭,进入新的世纪,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现实面前,始终保持着平稳而健康的态势,各项社会事业稳步向前推进,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顽强拼搏,共克难关,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迈出了新的步伐,取得了新的成就。尤其在大灾难面前,全国人民团结一心,携手共度难关。去年五月份发生在四川汶川的八级特大地震,短短的一瞬间,无数房屋倒塌,多少人被埋于废墟之下,再也看不见天日。妈妈凄哀的在乱石堆下寻找着自己的孩子,丈夫一遍遍的呼喊自己所爱人的名字,却永远得不到回应,多少人的梦碎了,心也碎了,是灾难夺走了他们家的温暖,亲人的呵护。然而大灾面前有大爱,全国人民众志成城,万众一心,不畏艰难,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让灾区人民重拾勇气与坚强,重建美好家园。尤记得那些不顾自己生命,忘我救人的解放军官们,当他们踏入那片脆弱的土地时,就已将自己生死置之度外,这其中大部分人是80年后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曾被社会称为垮掉一代的80后,没有了轻狂,没有了浮躁,不再是大人们眼中那不经事的一代人了,我们在成长中渐渐变得成熟,变得坚强,变得懂得如何去为别人着想,去疼爱他人,曾被称为小皇帝小公主,自私的我们,去掉那些头衔后,是能肩负起建设国家,维护社会秩序,继承并能发扬民族传统的一代人,在年轻的脸孔背后是一颗颗勇敢顽强的心,有着独立的人生价值观。不同的时代培养出不同思想观念的一代。刚刚建国时,我国与国际往来不甚频繁,国门还没有完全向世界敞开,那时人们的思想闭塞,思维也没有现在那么活跃,更多是传统的观念。80后是生活在社会过渡阶段的一代,不仅是物质生活,更多的是思想开放,追求个性,反应的是时代的大变化,是这个社会经济与思想在前进的真实写照,不得不说是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

    随后而来的第二十九届奥林匹克奥运会在北京成功举行,展现了我国强大的综合国力,也实现了百年的梦想。各国奥运健儿在中华大地上聚集一堂,展示他们强健的体魄与娴熟的体育技术,体育场上有竞争,但更多的还是感动。一流的场馆,齐全的设施,热情的奥运志愿者在挥洒辛勤汗水的同时也带来了周到的服务,体现着人文关怀,展现了中华古国的文明思想,世界给我十六天,我给世界五千年,在科学技术相当发达的今天,也是软实力的一种竞争。北京奥运会的举办,给世界留下深刻美好的印象,赢得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更收获了一笔丰厚的物质精神财富。而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即将开展又将是献给伟大祖国母亲六十岁生日的珍贵礼物。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人民正满怀豪情走向更加光明灿烂的未来。

    六十年,祖国母亲走过沧桑,终于迎来改革开放,云开日见时是万道暖阳的照耀,历史的脚步不会停止,踏着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足迹不断的向更高处发展,这伟大的成果来之不易,我们正是生活在如此美好的黄金时代。现在,美好的蓝图已然绘就,只等待我们扬帆远航!就让我们沿着改革开放的道路,一起为祖国奉献我们的光和热!我坚信,在众多中华儿女的齐心努力下,中国,这颗镶嵌在世界东方的明珠,它的未来一定会更加耀眼夺目、辉煌灿烂!

    60年,光辉岁月弹指挥间,60年,中华大地沧桑巨变。2009年,我们伟大的祖国迎来了她的60岁生日。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饱经战争沧桑与落后苦难的中国人民终于重新站起来了!中国像一只巨龙一样,以一个大国的身份重新屹立于世界东方!

    国庆,总给人们带来喜庆,带来诗意,带来遐想,带来憧憬,更带来希望,而今年的秋天,非同一般,更不寻常。在这美好的季节,共和国每一平方公里的热土都浸透着欢欣与幸福,流淌着甜蜜与歌唱。十三亿华夏儿女以豪迈激越的歌声放飞金色的理想与玫瑰色的憧憬,放飞坚如磐石的信念与对伟大祖国赞美的诗行。

    古老的长城挺起不屈的胸膛,奔腾的长江翻卷晶莹的浪花,千里草原回荡深情的马头琴声,拉萨林卡正传来牧民奔向小康的欢歌笑语。于是,我看到祖国辽阔的大地上,华夏儿女于天地间引吭高歌。欢庆祖国母亲60岁的生日,以共和国儿女的名义,向祖国致意,为母亲祝福。

    祖国,您如一叶希望之帆,从共和国开国大典的隆隆礼炮声中驶来;从神州7号飞船遨游太空的喜讯中驶来;从城市改革振兴的蓝图和乡村富裕文明畅想曲中驶来。于是,我看到春风吹进亿万扇幸福的门窗,听到了“春天的故事”响彻华夏大地。辽阔的海疆飞驶英雄的战艇,西部边陲又腾起冲天的火箭。漫漫半个多世纪的历程中有过辉煌,有过挫折。勤劳勇敢的中国人在三代领导人和党中央领导下,众志成城,排除万难,以极大的热情投入“振兴中华,壮我国威”的经济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进军中,华夏儿女创造了无数奇迹,在世界民族之林让世人刮目相看。你看,深圳,珠海,厦门等一批特区掘起座座金山,浦东新区挺起胸膛,骄傲也抒写振兴中华的醒目标题。钢铁巨龙大京九腾飞南北,展示中国的雄姿。香港回归,澳门回归,北京申奥成功,华夏儿女无不扬眉吐气,豪情万丈。

    朋友们,迎着太阳,秋风送爽,让我们站在古老的长城上以一种深情,以一种豪迈,以一种庄严的仪式,端起金杯,痛饮欢庆的美酒,轻轻柔扶脚下的每一寸土地,共同祝福我们亲爱的祖国国泰民安,前程似锦。

    建国60周年作文:祖国六十年的变化

    光阴荏苒,时光匆匆,二00九年,我们即将迎来伟大祖国的六十华诞。六十年的风风雨雨,六十年的崎岖坎坷,六十年的波澜壮阔,六十年的辉煌壮丽。祖国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这普天同庆的时刻,站在祖国的大地上,回想六十年前的情景、回想六十年来的风雨历程,回想我们的祖国,回想我们的农村……

    六十年前,家家户户的田间劳作不是依靠人力就是依靠畜力,顶着烈日、冒着酷暑,终年不辍,还是很难换来全家人的温饱。而六十年后的今天,田间地头奔跑着的是各种各样的农业机械,它们唱着欢快的歌曲,成为农民伯伯们耕田的好帮手。

    六十年前,人们吃的是糠、是杂粮小米、咽的是树叶,那满嘴的青涩自然可想而知了。六十年后的今天,人们吃的是五花八门、鱼肉海参一应俱全,为了长寿,又开始吃起了杂粮小米、树叶草根,那其中的滋味自然不可同日而语了。

    六十年前,人们穿的是粗布麻衣,衣衫褴褛。六十年后的今天,人们的衣服五颜六色,赶着潮流、追求着品位。

    六十年前,人们住的大多是家徒四壁的茅草屋,连基本的遮风挡雨也很难做到。而六十年后的今天,新颖别致的花园别墅是一座连着一座、一片连着一片。

    六十年前的乡村,到处是又窄有小的泥泞小道,路面凹凸不平,走在上面的人们,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六十年后的今天,水泥路纵横交错、高速路四通八达。一条条航线连接着五大洲四大洋,形成了水陆空立体式的交通网。

    六十年前,通讯不通,相互之间的信息交流往往依靠口头传送。六十年后的今天,互连网、信息公路也早已飞进了寻常百姓家。

    六十年前,嫦娥奔月只是一种神话传说。六十年后的今天,人造卫星、宇宙飞船接连发射升空,手可摘星辰的日子已经来到了。

    ……

    六十年来,时代在变,社会在变,祖国在变,人们的精神面貌在变。一切均与六十年前有着天壤之别。

    抚今思夕,遥想未来,我们感慨万千……

    建国60周年作文:物质文化60年之变

    1、绚丽多彩的服饰

    ①刚建国时期——新旧交替,革命特色

    新中国刚成立时,人们的服装上还保留着民国时期的样式。城市市民一般穿侧面开襟扣扣的长袍,妇女穿旗袍。农村男子一般穿中式的对襟短衣、长裤,妇女穿左边开襟的短衫、长裤,有的还穿一条长裙。当时人们做衣的面料多是机织的“洋布”、粗棉布、麻布。此外还时行西装和中山装。晚年的孙中山经常穿的服装在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中间显得格外突出,人们把这种服装称作中山装,并把它的款式与孙中山的革命信仰和原则联系在一起,比如四个口袋象征国之四维,即礼、义、廉、耻;袖子上的三颗纽扣则代表民族、民权和民生三民主义,中山装成为国民革命的象征,实际上国民党早已叛变革命。

    新中国成立后,穿衣打扮与革命紧紧的联系在一起。西装和旗袍被看作资产阶级情调,它们在人们的生活中逐渐消失了将近20年。中山装和列宁装成为人民的普遍选择。开国大典时,新中国的领导人第一次在天安门城楼上集体亮相,毛泽东和他身边的领导人穿中山装的形象更是引起世界瞩目。男性穿中山装,显得庄重、精神。中山装十分正统,上衣的纽扣很多,四个口袋也都平平整整,但样式过于呆板,缺乏创新。后来演变成经过一定改进的人民装。也就是从那时起,一种来自苏联的双排扣制服——“列宁装”,在参加工作的女性中流行起来。它因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后常穿而得名,样式为西装开领,双排扣,各有三个纽扣,腰中束一根布带。这款服装后来竟成了无数中国女性最崇尚、青睐的“时装”,其中,革命女干部几乎是人人必穿列宁装,以显示其革命。

    ②改革开放前——朴素单调

    50年代的人们崇尚劳动最光荣,朴素是时尚。年轻姑娘们曾一度爱上了男式背带工装裤和格子衬衣。1956年,三大改造开始轰轰烈烈的进行,人们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的时候,流行的色彩也从蓝色、灰色变得丰富多彩了。从苏联传入的连衣裙“布拉吉”成为最受欢迎的服装。布拉吉裙在中国的流行,得归功于一位苏联的领导人。这位领导人来中国访问时,提出中国的服装不符合社会主义大国形象,“女性应该人人穿花衣,以体现社会主义欣欣向荣的面貌”。于是,色彩鲜艳的布拉吉裙成了各大中城市最亮丽的风景。

    在讲求勤俭的年代,美丽的服装大多是家庭制作而来。巧手的姑娘和母亲们按照画报上的服装裁剪式样,自己动手,使军装变得合身,棉布衬衣变得漂亮。而此时的中山装成为中国最庄重也最为普通的服装,那时拥有一套毛料中山装是令人羡慕的事情,而在中山装的右上口袋插上一支甚至两支钢笔,则是有知识、有文化的表现。后来,有人根据中山装的特点,设计出了款式更简洁、明快的“人民装”、“青年装”和“学生装”。还有一种稍加改进的中山装,就是将领口开大,翻领也由小变大,很受人们的欢迎。当时,共和国的领袖毛泽东就特别喜欢穿这一款式的中山装。以后,国外有人便将这一款式的中山装称作“毛式中山装”。从那时开始,中山装的流行持续了近30年的时间。

    60年代初期,是新中国历史上最艰苦的时期,由于三年自然灾害,1959年到1960年棉花大幅减产,棉布定量为每人21尺。人们买服装、棉布和日用纺织品都要凭布票,为了尽可能地节约,购买服装的标准是耐磨和耐赃,灰、黑、蓝色成为街头流行色,千篇一样、季节不分、男女不分的服装样式也更通行了。一位漫画家曾经形象地描绘出“人人一身蓝”的情景。

    “文化大革命”时,拥有一套军装是那个年代无数年轻人的理想。青少年喜欢穿一身草绿色的军装,头戴草绿色军帽,肩挎草绿色书包。这一身在当时来说可算是很奢侈、很有派头的了。当然,艰苦朴素还是那时最主流的时尚。为了表现自己的艰苦朴素,有人甚至将新买的衣服在水中做旧,或者在并未被损坏的衣服上打上几个补丁。这种今人看来相当可笑的行为,但在文革十年中盛行一时。当时的顺口溜是这样说的: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还有一首歌,也同样飘荡在建国初期的大街小巷:勤俭是咱的好传统呀,社会主义建设离不了,离不了……

    但是,即使在色彩单一的年代,人们的爱美之心也依然会流露出来,一位摄影师把这种流露称之为“挡不住的春光”,这种自然而然传递出的美的追求,是一个时代留在人们脑海中深深的印记。

    ③改革开放以来——丰富多彩、时尚个性

    改革开放以来,服装的花色、款式更加多样化,面料、质地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980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三个年头。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穿着越来越丰富,色彩也从单一的蓝色灰色变得五颜六色。当时上映的国产故事片《庐山恋》成为年轻人喜爱的影片。久违了的爱情故事,加上片中女主角新颖的时装,都令人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她在影片中换了多少套衣服,成为当时年轻人讨论的热门话题。这一时期,戴太阳镜、留长头发、穿喇叭裤、蝙蝠衫成为时尚,很多人看不习惯,但年轻人却从中找到个性和自我的感觉。

    1981年成立的中国大陆的第一支时装模特队成立,尽管当时只以“服装广告艺术表演班”的名义招生,但令举办者感到意外的是前来报名的人数是预计的四倍。三年后,这支表演队出访欧洲,引起了轰动。西方舆论惊呼:“毛泽东的孩子们穿起了时装!”来自中国的时装旋风,带给世界一个开放的新形象。

    1984年,中国女排的姑娘们在美国洛杉机奥运会上实现“三连冠”的时候,北京流行起了运动装。色彩鲜艳的运动装成为爱美的人们首选服装。人们几乎随时随地地穿着运动服,甚至还成为了学生的校服和工人的厂服。

    90年代,人们的生活向小康过渡,思想观念更为开放。人们的服饰在急速变化,穿衣打扮讲求个性和多变,很难用一种款式或色彩来概括时尚潮流,强调个性、不追逐流行本身也成为一种时尚。

    从服装的变化上,我们看出了时代的进步和人们内心观念的转变。服饰的变化是以经济的发展为前提的,同时也反映了人们的思想观念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从以往的“从众”心理到“追求个性”。服饰的变化是人们生活质量提高的一个表现。

    2、日益丰富的饮食

    有一句话叫“民以食为天”,可以说人们将“食”作为生活的最低标准,同时人们也将“食”作为生活的最高追求和享受。从“食”的变化中,可以反映出一个社会的贫富盛衰,可以体味社会历史的变迁。

    ①刚建国时期——生活贫困,食不果腹或粗茶淡饭

    ②改革开放前——很有改善,但食物匮乏单调、票证盛行,人们营养不足,有些农村没有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

    粮票是计划经济的产物。50年代初,我国粮食短缺。中央政务院于1953年10月发布命令:全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采取凭证定量售粮办法,粮票出现了。北京从1960年8月起全市饮食业实行凭票用餐,食油、禽、蛋、肉、豆制品、蔬菜也实行限量供应。这一时期票据种类繁多,除了粮、油、布票,还增发了补助豆票、糕点票、高级脑力劳动者补助油票、节日补助油票,有些地方还发放过煤球票、冰棍票、烟酒糖票、豆腐票。在票证盛行的年代,也是物质短缺的时代,只有在逢年过节的时候,人们才能凭票购买一些糕点糖果、干货果品,而且分量都极少。

    提问:书上112页人们为什么要使用票证?

    生答:因为生产力水平不高,物质供应紧张,需要用票证限制人们的购买力。

    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粮食、蔬菜紧缺,在吃不饱的情况下,人们往往以胡萝卜充饥。由于缺乏最基本的营养,人们都有些浮肿。

    ③改革开放以来——不但吃饱,还可以吃好,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深入人心

    20世纪90年代以来,粮食供求走向市场,粮票消亡成为历史的必然。1993年5月,北京最后停止使用粮票,粮票全面退出历史舞台。一些象征短缺经济的布票、油票、肉票、豆腐票,也相继退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如今这些时代象征已经成为收藏家手里的珍品。

    今天,我们的物质生活已经极大地丰富了,菜场、超市、大卖场,琳琅满目的食品应有尽有。人们对于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吃好”,还要吃得健康,科学卫生观念深入人心。人们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口味清淡,要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以前因粮食不够用来充饥的野菜、粗粮,如今却成为餐桌上的健康食品。

    “动脑筋”:以前因粮食不够用来充饥的野菜、粗粮,为什么如今成为餐桌上的美味呢?

    生答:因为过去人们食物匮乏,只有野菜和粗粮,人们为解决温饱并无选择。现在食品供应丰富,人们不仅要吃饱,更要吃好。人们注意营养均衡,粗细搭配和选择绿色食品。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

    3、面貌一新的居民住宅

    ①刚建国时期——居住条件极差

    城市居民的住宅大多面积小,设施简陋。如北方的大杂院,南方的亭子间等,十分拥挤杂乱,屋子小得给人以压迫感。农村里,北方内地多为土坯房、窑洞,南方多住茅草房,房屋破旧,年久失修,岌岌可危。人畜有时混居一室,卫生条件差。

    ②改革开放前——不断改善,但居住条件仍较差

    样式统一单调的平板房取代了建国初的破旧民居。一片片鱼鳞状的瓦片取代了破旧的屋顶,墙也不再是石砖砌成的,而是用石灰砌成的平坦而洁白的墙面。但房屋内部很少有装修,只有床、桌子、椅子等基本家具,看上去简朴整洁,洋溢着和谐宁静。

    ③改革开放以来——居住面积扩大,居住条件有了明显改善

    老式的普通民居已经不能满足人民居住的需要,于是新型的住宅小区拔地而起,楼房鳞次栉比,犹如一座新城。

    北京从1998年开始兴建经济适用房,为危改居民和北京城市中低收入家庭提供了“买得到、住得起”的选择。通过经济适用房,人们理解了什么叫“破旧立新”。一大批居民走出没有厨房、厕所,没有上下水道的老房子,搬进房屋质量有保障、小区环境优美、购物交通方便的新楼房。

    今天,人们居住的选择更多了,有高层住宅区,有复式楼,有花园小区,甚至还有单门独院的特色别墅。当我们登上高楼远眺城市流光溢彩的景色时,也可以体会到古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装修也成为热点,风格多样的装修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也体现了人们生活品位的提高。

    4、四通八达的交通

    ①刚建国时期——交通不便

    大城市(如北京、上海),电车、汽车比较多见,黄包车,自行车是比较普遍的代步工具。在一般的中小城市,有少量的自行车和人力车。而农村里,北方有马车、人力板车,南方有航船、牛车,步行是最普遍的出行方式。

    ②改革开放前——有所改善,但以自行车为主

    “一五”计划期间兴建宝成铁路、鹰厦铁路;新藏、青藏、川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密切了祖国内地同边疆的联系,也便利了经济文化的交流;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国家整体交通水平有所提高。

    改革开放前,城市的交通资源极为有限,人们出行除了用双脚行走之外,可以代步的交通工具也就是公交车和自行车了。但是公交线路少,车厢经常拥挤不堪。相比之下,最方便的交通工具当然是自行车,中国曾被称作“自行车王国”,可见人们对于自行车的依赖。但当时的道路建设也十分落后,这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

    ③改革开放以来——交通条件明显改善,铁路、公路和航线增长很快

    在80年代末的中国,出行对于许多人来说并不是一件愉快的事,买票难,乘车难,运输难。因铁路运输能力的不足,当时的铁路客运量每天超载50%,高峰时超出100%,每天有80万人站着乘火车,而全国每年积压的物资则高达1亿5000万吨,南北运输的缺口达6000万吨。

    在民国时期,贯通南北的大动脉是京汉铁路,而时代的进步使得它已经满足不了人民的需求。1992年中央作出果断决定:京九铁路三年开通,并且京九铁路的概念已经更新,南端的终点由江西的九江延长到了香港九龙。1993年5月2日,建国以来兴建的规模最大、投资最多、一次建成里程最长的铁路干线开工了。1995年11月16日上午,京九铁路全线铺通。1996年9月1日,比原计划提前四个月,京九铁路实现全线开通运营。这条钢铁大动脉跨越九个省市,缓解了南北运输的矛盾,解决了铁路运输的瓶颈问题;它把即将回归祖国的香港和北京连接在一起,维护港澳地区的繁荣与稳定;它穿过多个革命老区,给老区人民带去了脱贫致富的希望。

    高速公路是一个国家交通现代化的一个主要标志。高速公路的拥有量,也成为衡量经济发达程度的一项指标。1984年12月,沪嘉高速公路开始在上海兴建,并于1988年10月31日建成通车。这是我国第一条全线通车的高速公路,从此掀开了我国公路建设史上新的一页。除了跨省高速公路之外,全国许多省区都在地区内修建中短程高速公路,形成覆盖全国的高速公路网。同时应该指出学生,便利的交通也带来了城市发展中的环保问题,迫切需要解决环境污染和交通阻塞问题。要求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撰写文章《我看城市交通》。提醒增强环保意识,认识建设和发展生态城市的重要性。

    现在我们看到现代化大都市的道路可谓是生机勃勃,人群涌动,车流穿梭。这些交通工具也花样繁多,公交路线增多、设施改善(不仅有普通公交车,还有较为先进的豪华大巴、双层巴士,车内还安装了空调、移动电视);出租车招手即是,私家车也屡见不鲜,地铁、轻轨等新型交通工具出现。人们在繁忙的工作中发现出行的来回行程已缩短,道路也变得越来越通畅了……人们的交通观念也大为转变,假日旅游增多,国内游、出国游开始由观光型走向休闲度假型,并且出境旅游变得越来越平民化,选择也越来越多,而且走马观花式的旅游已越来越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个性化旅游悄然升温,人们放松心情度假,开始真正享受旅游带来的乐趣.

    《孝庄秘史》20年:最美却不是“大玉儿”?杨紫留下最灵表演

    2022年开年,古装题材的电视剧可不少,比较出彩的就有乔欣的《嫣语赋》、吴谨言的《尚食》,以及赵晓棠的《瓦舍江湖》等。 但是说实话没有一部属于上乘之作,和同期播出的《人世间》没法比,热度也赶不上悬疑题材的《江照黎明》或者贺岁的《假日暖洋洋2》。 不过古装题材电视剧一直都是很有市场的,哪怕追溯到20年前,一部将 历史 剧拍出偶像剧感觉,但是又不失正剧气质的《孝庄秘史》,曾是多少观众的“心头好”。 如今20年过去了,再一次打开《孝庄秘史》的记忆,哪位女星留下了颜值巅峰,如今的她们又有怎样的境遇呢? 饰演大玉儿 当时30岁 宁静饰演大玉儿时刚好30岁,已经褪去了少女的青涩,但是又增添的熟女的风情,确实是最美的年龄。 不过由于她饰演的这个角色要从10多岁一直演到70多岁,需要的不仅是美丽,还有演技。 导演尤小刚和已经定下来的男主角刘德凯在开始筹备时,就不约而同地想到了已经拿到金马、百花、金鸡等影后殊荣的宁静了。 当时的宁静确实春风得意,拍摄的《阳光灿烂的日子》《红河谷》《黄河绝恋》都是佳作,所以当她到《孝庄秘史》剧本时看了几页的第一反应是拒绝。 宁静的理由是“每一页都有我,还有大段的台词,一个人撑不起一部剧……” 后来,为了等待宁静,这部戏被“搁置”了三年才开拍,不过宁静却没有让众人失望。 这部戏中她奉献了自己“神”一般的演技,从天真浪漫少女的自由热情,到一步步成为妃子、太后的坚毅果敢,她都诠释得淋漓尽致。 如今再看颜值,依旧是绝美的存在,作为一线女星,宁静确实很不一样,但是如今的她作品减少,哪怕是出演了《皓镧传》等戏,也基本都是配角了。 2018年之后,宁静频繁活跃于各种综艺节目:《跨界歌王》《声临其境》《我就是演员》《乘风破浪的姐姐》…… 不过哪怕她依旧在《浪姐》上因为耿直的性格吸粉无数,也自信直言“我就是一线”,但也改变不了宁静已成“综艺咖”的可惜事实。 饰演苏茉尔 当时24岁 除了宁静,当时只有24岁的胡静也在其中拿出了令人惊艳的容颜。 胡静起点不低,出道作品《网络时代的爱情》就获得了金鸡奖最佳导演处女作奖和第21届国际独立电影节特别奖,而她在其中饰演的是女一号。 次年胡静又在周迅、陈红主演的言情剧《大明宫词》中出现,饰演的是少年韦氏,也很美,但戏份寥寥。 可以说,胡静被大众真正熟知,就是因为《孝庄秘史》,她出演的清朝孝庄文皇后侍女苏茉尔明慧、爽朗,亦从14岁到50岁陪伴在大玉儿身边,两人情同姐妹。 当时的胡静演技上可能略有不足和青涩,但是各种情绪也拿捏到位,非常出彩。 尤其是她将对多尔衮的感情深藏心中,成全大玉儿的同时委屈了自己,还要故作坚强且终身未嫁,特别是胡静在处理听闻多尔衮去世消息时的表现力十分,感人至深。 值得一提的是,在《孝庄秘史》播出的第三年,胡静便因为一次聚会结识了马来西亚富豪朱兆祥,此人是当地皇室贵族,之前与女星杨紫琼谈过恋爱。 两人在2008年举行了盛大的婚礼,次年胡静生下儿子朱晓阳,这之后她便开始减产。 饰演哲哲皇后 当时47岁 邬倩倩虽然已经退圈4年之久了,但是她出演的哲哲皇后却是一个非常讨喜的角色: 尽管她在宫中不得宠也没有生下儿子,却一直在皇后的位置上稳坐着。 无论从哪个方面讲,哲哲皇后的形象都是大气慈祥、和蔼端庄的,而邬倩倩完全Hold住了这种感觉,是这个形象在影视创作中的最优版本。 当时的邬倩倩与导演尤小刚已经结婚8年了,两人之间也没有孩子。 尽管邬倩倩一直以来的事业都显得不温不火,但是《孝庄秘史》使得她迎来了事业高峰,还因此获得了第13届春燕奖获电视剧女配角奖。 那之后她又陆续出演了尤小刚执导的秘史系列剧《皇太子秘史》、《太祖秘史》和《康熙秘史》,但反响均不及这一部。 2015年,她与青年女演员张檬领衔主演了年代 情感 剧《鸳鸯配》,尽管当时的邬倩倩已经60岁了,但是依旧气质非凡。 同一年,她与丈夫尤小刚秘密离了婚,而也似乎也预示着邬倩倩的演艺事业走到的尽头: 2017年在拍摄完 历史 传奇剧《思美人》后,她选择息影,如今过着平淡而低调的生活。 饰演海兰珠 当时39岁 何赛飞在《孝庄秘史》中饰演的海兰珠是个相当有层次的人物了: 她早期娇弱妩媚,但因婚姻痛苦所以非常缺乏自信;但后期在皇太极的青睐下恃宠而骄,让大玉儿吃尽了苦头。 尽管当时的何赛飞39岁了,但是红光满面、眼神勾人,非常符合传统女性温柔如水的状态,只是眼神里又多了高傲和心机。 自小学越剧出身的何赛飞在出演类似的角色时,绝对没有问题,生于浙江舟山的她本来就自带媚感。 她从影多年,留下许多经典角色:比如张艺谋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梅珊、陈凯歌电影《风月》中的郁秀仪、电视剧《大宅门》中的名妓杨九红等等。 《孝庄秘史》之后,何赛飞的事业更上一层楼,又先后出演了《月影风荷》《血色残阳》等等。 但是到了2009年后,她陆续再演的基本上就都是婆婆妈妈的角色了,比如《娘家的故事》《新女婿时代》等等。 2018年,何赛飞挑大梁主演了抗日剧《那些女人》,这部剧尽管不火,但是汇集了殷桃、白冰、周冬雨、马伊琍、姚晨等优秀演员,获奖无数,被业内称为“女版《建国大业》”。 今年何赛飞又回归了:她将在电影《追月》中饰演一位“另类”的母亲;同时还将在许凯主演的民国剧《迷航昆仑墟》中有一个角色。 饰演贵太妃 当时39岁 李玲玉的身份除了演员之外,还是曾经的“甜歌皇后”,她1985年出道,随后就因为一曲《天竺少女》被大众熟知。 年轻时代的李玲玉不仅嗓子甜甜的,长相也十分甜美,尤其是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非常多情。 她的代表作当然是87版的《西游记》中,具有异域风情的“玉兔精”,至今每年寒暑假我们都能在电视上看到。 不过拍摄《孝庄秘史》之前,李玲玉遇到了事业发展的滑铁卢,她1993年开始转型重塑演唱风格,并推出专辑《女人心绪》,但是却以失败告终。 无奈之下,她选择远赴日本发展,主持一档音乐节目,后来她移居加拿大生活,理由是遇到了爱人、加拿大籍犹太人杰瑞,对方是一家公司的总裁。 不过这段婚姻最终只维持了6年,就瓦解了。 离婚后的李玲玉回到国内,并在2004年出演了《孝庄秘史》中的“贵太妃”一角。 当时的李玲玉也是39岁,风韵犹存,她还为电视剧献唱了主题曲《美人吟》,并因此重返舞台,还开了自己的文化传播公司。 不过后续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李玲玉也偶尔出现在一些综艺节目上,但是并未实现翻红的愿望。 去年,已经58岁的她参演了浪漫爆笑短剧《大妈的世界》,剧中她皮肤白皙,在这个年龄段中也算是“冻龄女神”了。 饰演董鄂妃 当时15岁 童星出道的舒畅,是许多观众心中曾经的“童年女神”,她5岁起就参演电视剧涉足影视圈,还曾经出过专辑,也反响不俗。 1997年,10岁的舒畅因为出演了电视剧《单亲之家》爆红,后来还做过一段《小沈龙俱乐部》的主持人。 千禧年之后,初长成的舒畅开始接演一些古装剧,比如《皇宫宝贝》《新女驸马》等,但是她在《孝庄秘史》中的表现格外引人注目。 《孝庄秘史》中的舒畅饰演温柔古典的董鄂妃,尽管当时她只有15岁,但是却要从情窦初开演到入宫产子、病入膏肓,可以说当时的舒畅非常有灵气,将这个女性角色的命运演绎得丝丝入扣,打动人心。 而更为难得的是舒畅当时的颜值,如今再看,依旧是剧中之首,无人能及。 那之后的舒畅又出演了《金粉世家》《雨季不再来》《宝莲灯》《魔幻手机》等热度极高的作品,人气比现在的任何一位当红小花都要高。 不过后来舒畅频繁陷入疯狂轧戏、整容脸僵等黑料,再拿出来的作品也不尽如人意。 2019年,在拍摄了《我的早更女友》《天下长安》等电视剧作品之后,舒畅就没再拍过戏了,而是一门心思直播带货。 对此,许多喜欢她的观众不免感到惋惜:毕竟她才35岁,演艺之路还很长,曾经也是天之骄女,如今却草率地放弃一切。 饰演董鄂妃少年时代 当时10岁 同样是童星出身,杨紫的路就走得相对清醒了,虽然她从资源和顺利程度上都没有舒畅走运。 尽管只有10岁,但是杨紫的表现也很厉害:她初次出场就是一个天真活泼的格格,和天子顺治青梅竹马。 虽然当时的样子长相圆嘟嘟的,没有太多惊艳的感觉,却胜在灵气、真实。 果然2年之后她就因为演了《家有儿女》成功走红,成为炙手可热的童星之一。 随后的杨紫和许多童星一样不是在出演女主角的少女时代就是出演青春校园剧,直到2012年她参演了医疗剧《心术》开始转型。 《战长沙》的出现又一次使得她证明了自己的实力,杨紫从少女一直演到了为人妻为人母的胡湘湘,该剧也是非常高分的作品。 这之后的杨紫越变越美,陆续又出演的《欢乐颂》《青云志》《香蜜沉沉烬如霜》等剧的热播,也将她送上了“顶级女流量”的位置。 不过最近一个阶段由于她主演的几部作品都因为各种原因临时撤档,所以错过了不少继续向“爆红之路”持续发力的机会,但是相信杨紫会越挫越勇,就像她一直做的那样。 目前杨紫还有《沉香如屑》《青簪行》《余生,请多指教》几部待播剧。 20年弹指一挥间,谁还能记得当初守在电视机旁等着看《孝庄秘史》的岁月? 尽管当时的电子工具并不发达、女明星们也没有滤镜、瘦脸,但显然带给我们的许多 情感 都是更加真实而打动人心的。

    数字化转型是找死,不数字化转型是等死,中小银行该怎么办?

    李林鸿(金融 科技 从业者) 银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其实并不是一个新词汇。 早在几年前,业内就已开始讨论数字化相关的话题,但彼时更多强调的是零售转型、互联网转型等,侧重于银行具体业务领域或模块,而随着金融 科技 对银行业务全渠道、全流程、全场景、全业务的重塑和变革,特别是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非接触式”的数字化金融服务的应用和普及,有关数字化转型的讨论也更为广泛和热烈。 正是得益于这种“百家争鸣”的讨论,业内对银行数字化转型的价值、定位和趋势,也有了更全面、更系统的认知。 但数字化转型是一个长期渐进式的过程,从上世纪90年代的电子化、数据大集中,到千禧年初的网络化、电子银行诞生,再到2010年以来的移动化、APP替代网点,以及2014年兴起的直销银行、2018年的开放银行元年,直至当前的数字银行、智能银行,我们能够看出,从信息化到线上化再到数字化,是一个层层递进、渐进发展的趋势。 银行数字化的渐进发展,离不开基础设施的支撑和完善。从2G、3G到4G以及当前的5G,通讯技术的发展、移动互联网的勃兴,为银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设施,而随着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基建的全面铺开、产业互联网的到来,银行业的数字化转型也顺势进入全新的阶段,迎来更加智能化、更具颠覆性的创新。 相比于中小银行,大型银行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在数字化转型中的 探索 更早,成果也更丰硕。比如早在2018年,浦发银行就提出,打造一流数字生态银行,并提出“无界开放银行”的理念。而招商银行则在2017年即提出打造“金融 科技 银行”,不断加大金融 科技 创新投入,2019年更是推出清风文化,在战略、组织、架构等全方位变革后,提出“金融 科技 的底层是文化的开放和蝶变”,着力构建平视、平等的清风文化,将数字化融入血液和骨髓。 此外,大型银行还在金融 科技 子公司的独立运营并对外赋能输出、成立消费金融子公司 探索 消费信贷的全流程数字化服务新模式以及成立独立法人直销银行试水线上全牌照经营等方面,做了诸多 探索 并取得丰硕成果。 中小银行作为银行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受限于资金、区位、人才等因素,在数字化转型方面具有明显的先天不足,但“惟其艰难,方显勇毅”,中小银行在数字化转型方面的迫切性更强,压力更大,决心也更大,行动也最果断迅速。 一、中小银行数字化转型:从局部试水到系统推进 当我们站在今天的 历史 高点,回眸银行业的数字化转型之路,便能够清晰的看出,数字化转型源于市场需求的驱动,是从某一个业务“点”爆发,顺势延伸至某一个业务条线和版块,进而形成全行乃至整个行业的转型大潮。 其实中小银行的数字化转型,起步比较早,可以2014年的直销银行作为开端。但过去五年中,更多是在具体的业务“点”上所做的创新和 探索 ,数字化的表现形式也集中于某一业务板块或条线,如2014年的电子账户、直销银行,2015年的互联网金融,2016年的零售转型,2017年的智能网点,2018年的开放银行,2019年的敏捷银行和 科技 子公司,2020年的数字银行等。不同概念背后,反映的是中小银行在数字化中的着力点不同,而不同着力点背后,则是不同业务部门(特别是网金部门和 科技 部门)的艰辛推动。 但今年以来,中小银行的数字化转型,已经从某个业务部门的业务点上的局部试水的“量变”,质变飞跃为系统的、整体的、全行级的战略安排,已经从面向客户经营的数字化,延伸至面向内部管理的数字化;已经从 科技 系统的数字化延伸至业务的数字化、数据的业务化;已经从零售to C的数字化,延伸至公司业务to B的数字化(交易银行、供应链金融等)、资管与投金业务的数字化(资管 科技 等);已经从产品、渠道等单一维度的数字化,覆盖至包括场景、产品、客户、服务等在内的全维度的数字化,涵盖了中小银行的各个业务板块和条线、前中后台各个部门、营销和营运及审批等各个流程节点。这种从全行战略高度所开展的数字化转型,是真正从客户的视角出发,从提升体验、夯实基础、提升数字化能力的视角出发,是全行一盘棋思想的体现,也意味着中小银行跨入数字化快速发展的新征途。 不少中小银行通过借鉴大型银行和互联网银行的经验,结合自身的实践,已经形成了非常全面的数字化转型方案,既包括数字化的战略、敏捷组织架构、开放包容文化,也包括了业务层面的涵盖零售对公和投行等各版块的渠道数字化、产品数字化、营销数字化等等,还包括了内部管理的数字化、服务的数字化等。 因此,当前的中小银行数字化转型,已经从局部升维为全行、从业务延伸至管理、从单兵突进演变为战略会战。 当我们兴奋于今日中小银行数字化转型的系统推进之际,还是要回顾中小银行数字化转型的几大阶段,从 历史 的长周期视角,洞察数字化转型的未来。 笔者认为,中小银行的数字化转型,离不开三个阶段:即发轫于直销银行,跨越于开放银行,最终形成于特色鲜明的智能银行。笔者将逐个阶段分析。 二、直销银行:中小银行数字化转型的先声 笔者认为, 中小银行的数字化转型,应该从2014年的直销银行说开去。 直销银行虽然是舶来品,但却是中小银行在互联网金融冲击下的重要尝试和 探索 ,这种 探索 ,不仅是账户的创新,从实体的卡和存折账户到虚拟的电子账户;也不仅是产品的创新,打破常规,重塑产品形态和流程,颠覆传统的产品营销和服务运营思维;也不仅是APP作为电子渠道和服务平台的创新,在手机银行APP之外,全面对标当时的互联网公司和互联网金融公司,设计全新风格的页面UI和体验等。 这种 探索 ,最难能可贵的是,对商业银行传统的组织模式和 科技 服务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不少中小银行成立了直销银行事业部,赋予了其线上经营的重要职能,形成了线上负债、线上资产的无缝衔接和闭环管理,囊括了线上的资产类产品和负债类产品、线上的品牌塑造和营销获客、线上的运营服务和客诉管理等方方面面。也就是在传统的线下分支机构经营的同时,打开了线上自主经营的无限空间,并做了重要尝试。 另外,在 科技 系统方面,不少中小银行构建起不同于传统核心系统的独立互联网核心,实现传统业务与互联网高频并发业务的分离,并基于此, 探索 了互联网理财产品、智能存款产品甚至是全流程线上化的网贷产品。正是在试水直销银行的过程中,逐步锻造了一套强大的 科技 系统服务体系,并由 科技 系统的数字化,助推了业务的数字化,实现了银行业务从传统的人力驱动、关系营销向 科技 驱动、数字营销的重要转变。 其实,2015年成立的民营互联网银行,以及2017年成立的首家独立法人直销银行—中信百信银行,都离不开中小银行在直销银行领域的 探索 。因此,可以说,直销银行,是中小银行数字化转型的先声。 三、开放银行:中小银行数字化转型的“关键一跃” 此前业内曾广为流传苏宁金融金融研究院薛洪言副院长的一篇文章,指中小银行开放是找死,不开放是等死,直击了中小银行的发展痛点。开放银行,是中小银行数字化转型中的关键一跃。 我国的开放银行,不同于国外的监管驱动,而是由市场自下而上驱动,因而开放银行也是开放化的市场需求的集合。同样的,中小银行的数字化转型,也是由市场竞争所驱动的,其实开放银行也是数字化转型中的一种表现形式,体现在开放平台的打造离不开数字化的构件、开放银行的业务离不开数字化的服务能力。 开放银行可理解为一个开放的金融与非金融相结合的服务平台,打造开放银行,需要对传统的金融服务进行深度解构,也就是实现更小颗粒度的共性服务能力抽取和组件化、部件化管理,把原本紧耦合的金融服务拆解为一个个相对独立且封装完整的子单元,供内部各平台和业务板块以及外部场景和服务平台调用,而这种组件化、模块化的拆分,则离不开数据的标准化建设和数据治理工作。目前中小银行的 科技 系统在组件化方面,尚存在较大的优化和提升空间。单纯从技术的角度来看,开放银行的建设,本身就对中小银行的金融 科技 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此外,就是业务方面,开放银行的理念是,金融服务无处不在,随时、随身、随需可以使用,这需要中小银行深度融入客户的生产生活的各类场景中,当客户需要时,本行的金融服务恰好就在。从过去客户主动到银行网点,由客户适应银行,银行有什么客户就使用什么,转变为银行主动去适应客户,由银行去适应客户,客户有什么需求,银行就提供什么服务,这对中小银行把握客户需求、整合自身金融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过去中小银行的区域网点优势、线下关系营销优势等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借助于数据构建客户画像,实现精准营销、精准服务,并形成正向的反馈闭环。也就是业务的数字化与数据的业务化相结合。相比于客户的综合性、多样性和多变性、个性化和定制化的需求,中小银行的牌照资质、业务品种、产品结构设计等方面,会存在较大的压力。此外,在大数据技术研发应用、客户标签体系构建、不断精细化客户的360视图等方面,中小银行还有诸多难关要跨越。 可以说,开放银行是检验中小银行数字化能力的重要关口,能否跨过关口,实现关键一跃,关乎中小银行的生死存亡。 四、特色鲜明的智能银行—中小银行数字化转型的终极目标 数字化转型已然成为行业共识,但每家银行的数字化战略,都应该是独一无二,而非由咨询公司复制粘贴而来。数字化就如同当年的信息化建设一样,是中小银行发展历程中必经的阶段,但又不同于信息化建设,信息化是用系统把业务功能和服务固化下来,形成标准化的、固定的规则、流程和制度,而数字化则是依托于市场需求,把业务功能、产品和服务重新排列组合,形成快速的装配生产能力,是敏捷的、柔性的、灵活的一种机制。 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中小银行需要格外注意的是,必须要保留甚至是强化自身的差异化和特色化,不能“千行一面”。 笔者此前曾撰文,指数字化加速银行业分化,其实数字化也加速了银行业的同质化。我们能够鲜明的感受到,特别是在数字化应用中较为成熟的线上存款和贷款类产品,仅从名字就能看出,几乎都是本行名字的XX存、XX贷,即使是形象化的命名,其名字也能看出标准化模板化的痕迹。数字化本身是需要标准化的,只有标准化后,才能以标准数据的形式记录、保存和应用,但过程的标准化与服务的特色化并不是一个概念,业务、产品的标准化与服务的特色化、差异化之间的关系需要认真捋清。 中小银行存在的价值,就在于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人无我有的区域特色,培育形成了属于自身的差异化的服务客群,这种差异化和特色化服务的能力,是需要在数字化、标准化浪潮中保留下来的,这是中小银行生存的根基所在。 随着数字化的深入推进,线上化经营竞争的号角已经吹响,在巩固线下竞争格局优势的基础上,线上以及线下线上交互的市场竞争会更加激烈。一些缺乏金融 科技 能力、缺乏经营特色或者在数字化中没能保存好自身的特色化和差异化能力的中小银行,终将在数字化潮流中迷失自己,最终被淘汰。 未来具有鲜明和差异化服务能力的中小银行,通过数据驱动构建智能化服务,才能在数字化浪潮中乘风破浪。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重塑千禧年代(重塑千禧年代贴吧)》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百科知识,敬请关注本站,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

    声明:皮皮百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banquankefu@126.com
    广告位招租
    广告位招租